台灣
英語教育政策的香港經驗
曾委婉建議一位碩士班學生是否考慮改用中文寫論文,豈知得到的回應竟是:「我的中文比英文更差!」台灣各大學此刻正掀起英語授課風潮,但大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繼續閱讀…]
網路和異鄉──中時電子報與我
一提起Internet,凡稍有涉獵者,言必稱其無遠弗屆,跨越時空阻隔,然而,除非是身歷其境,你簡直不可能了解,網絡那端傳來的一則龍應台的消息,在異鄉一個不下雨的夜晚,能帶給人多少感動和溫暖,「我想念黑暗裡巷子傳出來的茉莉香味,有二十年了」她說。
知道昨天哪個職棒隊贏球、誰在台北開了演唱會,彷彿家就不再那麼遙遠。
此文1996年在中時電子報實習期間為社刊而寫,記下了當年在奧斯汀求學的生活點滴。
[繼續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是大學聯考十二萬考生之一
我是今年大學聯考十二萬考生之一,在七月二、三日的考試之後,六年來肩上的重擔終於真正放下。此刻,內心久藏對生命的熱切渴望正在釋放,我理應可以同其他人一樣,以放鬆來期待青春展現的姿態,但我没有。
關於我為聯考所考過的試,為考試所背過的書,為背書所產生過的疑惑,以及為疑惑不能解所有過的不滿,我想我將以極快的速度忘掉背過的書,而連那些强烈不滿也終於經由時間被遺忘後,對我而言,正如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書中那句德國諺語「只發生過一次的事就像壓根没發生過」,聯考連同在此之前它給我帶來的一切苦痛,都已永遠地成為過去。這個念頭的確讓我感到輕鬆。然而,事實是,幾十年來,聯考每年成為某些人不願回首的過去,同時卻成為更多人無法逃躲的未來,於是「它將變成一個永遠隆起的硬塊,再也無法歸復自己原有的虛空」。
那麼,就現在吧,在我什麼都還記得的現在,留些東西,來為我們曾走過的那條既不光明亦不康莊的路做個見證,更為所有將走上那條既不光明亦不康莊的路的人給他祝福。
近年來,隨著升學競爭日趨激烈,敎育異象層出不窮,聯考制度當然也成為大家反省檢討的對象,然而,至今每每還有人以台灣教育為成功之例而沾沾自喜,我們這些受害者又夫復何言?因此,批判是不夠的,唯有具體地說明我們被迫接受的敎育內容,才能讓大家了解這個硬塊的真相。
在這特別的教育分類體系中,我不是被放的牛,卻也只是隻鴨,如果被填是我不能拒絕的命運,那麼也請給我稍微有營養的食物。
聯考前一個月,我把國文、歷史、地理課本全熟讀了一遍,三民主義課本整整背了二遍,外加英文和數學,我在想,三年學到的東西竟就是這些。提到課本,我想,再也没有人比考生更有資格在這兒談高中教材的內容了──假如它有內容的話。
基本上,這種教材對聰明的孩子來說,是不須念的,被迫背它,實為天資的浪費,性靈的斵傷;但它卻又是不夠聰明的孩子們念不來的,徒增無意義的負擔,痛苦的折磨。而事實卻是,儘管它是如此無用,大家都在念、都在背,只因要上大學,捨此一途,別無他路。我常想,教育該是一扇窗戶,一扇知識的窗戶,從窗戶中窺見宇宙的奧秘奇幻,從而引發我們去探索、去了解它的神奇。然而我們的教育有個特徵,總是把一切你們認為我該知道的寫在課本裏,利用考試逼我殫精竭慮把它背起來之後,教育就完成了。在長久瑣碎片段的記憶比賽中,我找不到自己對世界的好奇,許多人在達成升學目的、考試壓力消失後,不再讀書了,為什麼?
我喜歡稱呼聯考的六科為「六個惡夢」,可是有人卻老是愛說那是我們必須學會的「基礎知識」。好吧,那就來看看所謂的基礎知識到底又是些什麼呢?
你背過三民主義嗎?
雖然聯考與別人同分時得比較國文成績,但我忍不住要先向你介紹三民主義。
最近讀到一句話說:「如果我們有笑的勇氣,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實在充滿好笑的事。」信哉此言。而同理可得:「如果我們還有笑的能力,就會發現三民主義課本實在好笑得不可思議!」當然,我得先忘記它是考試科目才笑得出來。
請問,你背過高中三民主義嗎?你知道什麼叫做申論題嗎?你知道申論題和默書題有什麼差別嗎?猜猜看課本裏該不該作政治宣傳?猜猜看政治宣傳裏有没有真理?猜猜看國父的話多還是蔣公的話多?再猜猜看我喜不喜歡三民主義?想讓你了解何謂三民主義,甚難;想讓你了解何謂三民主義課本,更難;想讓你了解何謂三民主義考試,尤難!
通常,課本上寫「1+1=2」,但考試時偏偏問你「2=?」,1.5+0.5是絶對不被允許的答案,10-8就更別提了,而事實上它真正該告訴我的是一加一「為何」等於二才對啊,結果為了考試,我卻得接受二「只」等於一加一的畸形邏輯!此種邏輯在填鴨教育中可謂不勝枚舉,三民主義科尤為嚴重,幾乎任一申論題皆是如此,所以申論題是有百分之百絶對的標準答案,假申論之名行默書之實,最可笑的是每題還故意扣二分,以作為申論不應滿分的象徵。不過此類默書倒也獨具特色:必須自行「分點分段」。為什麼?因為課本裏「首先」是國父說,「其次」是蔣公說,「進而」是經國先生說,「然後」是李總統說,其間穿插著編者「善解人意」的連接詞,內容繁雜,充斥著許多的冒號、上引號、下引號及空格(即用於偉人稱號之前的抬頭,以表尊敬)。所以,如不詳加分點,展現我們的「立體思考能力」,恐怕閱卷老師都没耐心看下去囉!而三民主義參考書則專門擔任此一工作,為學生們分憂解勞。舉例如下:課本原文是「由民族倫理的道德觀念,形成了軍民同胞內心深處同舟共濟的向心力,在面臨挑戰之時,都會想到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我要為中國人爭一口氣。這種爭一口氣的心理,不僅促使每個人努力奮進,更是愛國家、愛民族,希望國家更進步、更强大的精神動力。」該如何分點分段呢?請看:
精神動力──民族倫理的道德觀念
一、由民族倫理的道德觀念,形成了軍民同胞內心深處同舟共濟的向心力。
二、在面臨挑戰之時,都會想到
1. 我是中華民族的兒女
2. 我要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三、這種爭一口氣的心理
1. 促使每個人努力奮進
2. 愛國家、愛民族
3. 希望國家更進步、更强大。
是不是好背多了!
我希望將來能成為總統的幕僚
在努力背書時,我的志願是,希望將來能成為總統的幕僚,寫些合文法、有內容的講稿,如此必可拯救千萬學子於「文字獄」中。細數我背過的句子,如「社會主義是要解決社會問題的,而社會問題便是民生問題,所以民生主義便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的本題。」「民生主義的經濟計畫領導經濟自由,來和個人經濟自由協力」,至今雖已熟背,但從未搞懂語中玄機。又如「袪除坐而言不能起而行之苟且偷惰空疏頽放的積習,養成嚴謹勤勞求真崇實振奮進取的心性」,蔣公好美的文采!最有趣的是:「馬列共產主義下的社會以敎條代替真理,控制人民思想,馬列及毛鄧教條為一切思想政策及活動的根源,不許有其他思想、其他看法的存在,這種『一言堂』式的思想控制,就是其閉鎖社會的特徵。」三民主義課本裏竟有這些句子,真不知是五十步笑百步,抑或是百步笑五十步,勇氣可嘉!
再談到政治宣傳,不過,假如你先翻開英文課本第六册的封面,看到蔣公全頁的戎裝照後,三民主義課本中的政治宣傳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了。政治宣傳一旦進入學術,難免成為某種程度的愚民教育,「使全國國民都能知『知』之難而能篤信主義」,一針見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社會治安不良,大家皆倡導法治的重要,而高中階段的法治敎育應屬一、二年級的公民課程,但為了升學率,許多學校皆利用公民課提早由高二開始教授三民主義,法治教育如何落實?更何況公民課本身已不夠健全,許多內容仍是傳統式仁義道德教條,無法配合現代公民養成過程的需要。
還好李總統不愛舞文弄墨
現在,讓我們轉換焦點,來看看我們的國文課吧。國文者,中國文學也。文學是人類情志的抒發,性靈最高貴的精華,閱讀文學使人的情操昇華,內心獲得安慰。中國五千年文學成就非凡,國文課理應呈現最豐富的面貌,然而,國文課本作得真不夠好。
試著去分析它的內容,各册的前三課分布著孫文、蔣中正、蔣經國三位作者的九篇文章(同學說:還好李總統不愛舞文弄墨!)他們在文壇上的地位似乎巳可與唐宋八大家相抗衡。一共有四篇祭文,除「祭妹文」、「祭十二郎文」外,兩篇現代白話祭文皆為羅家倫所作,對象分別是蔡元培與吳稚暉先生。而記敍死者生前行誼,或含有懷念死者之意者則更多,如潘琦君的「靈山秀水挹清芬」(抒發作者赴慈湖謁靈之感想)、蔣經國的「永遠與自然同在」(追憶吳稚暉先生的紀念文字)、林紓的「蒼霞精舍後軒記」、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汪中的「先母鄒孺人靈表」等,後三者再加上蔣士銓的「鳴機夜課圖記」、蔣經國的「一位平凡的偉人」、大戴禮記的「曾子大孝」、李密的「陳情表」,以及詩經的「蓼莪」篇,皆用以闡揚孝道。然而,即以詩經為例,可供選讀的優美詩篇如此之多,何須獨取「蓼莪」,使課文呈現如此高的同質性呢?
至於其他選文,如「真善美的新境界」(通篇只在介紹集錦照相技術)、「天工開物卷跋」,幾無文采可觀也。兩篇遊記,一為鍾梅音的「西柏林,這孤島」,無獨有偶地,漢客的「板門店,雨中行」也出現在第五册,一遊西柏林,一遊板門店,怪哉!莫非只有遊反共前哨才寫得出好文章?其中尤以「板」文讀來比地理課還枯燥,不由得讓人質疑編者選文標準何在?
俄國人也能在我國文壇占一席之地
更奇特的是索忍尼辛的給自由中國,繼出現於國中課本後,又被選入高中「國文」課本,連俄國人都能在我國文壇占一席之地。若將此文放入三民主義課程中,豈不更加適當?
課本中其餘內容,不是「敎戰守策」,就是「訓儉示康」;不是 「學問之趣味」,就是「為學與作人」。章句訓詁永遠重於自由創造,教條宣傳永遠多於抒情想像,而我真心期待一本更能顯現文學之美的課本,一本真正的國文課本。
至於那舊版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我是最後一屆的受害者,只有自認倒楣。但我的疑問是:在這個時代,「四書」真的仍然如此重要嗎?從西元前二世紀漢武帝罷黜百家開始,到了一九九0年的今天,我們還在獨尊儒術嗎?歷史課本未曾給我答案,但文化基本教材一直在說:「是的!」回頭想想,三年之中,在課本裏不過讀到一首樂府、四首古詩、四首律詩、四詞、四曲,及一齣傳奇,卻背了整整六册的四書章句。為何科舉已廢而文化教材仍必須是四書呢?為何中國文學如此浩瀚而它卻不能介紹多姿多采的文學流變呢?為何社會日趨多元化而敎材永遠趕不上時代脈動呢?
別猜英國,「日不落國」是中華民國
歷史與地理,即使是二、三類組的學生也不應感到陌生,我們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背誦,直到高一,甚至高三,誰叫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歷史,以及一千一百四十二萬方公里的廣大版圖呢?何況有聯考撐腰,再複雜的年號,再豐富的礦產,學生一定能背起來的,不然怎能培養出青年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是不是?
談地理之前,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日不落國」是指那個國家嗎?別猜英國,正確答案是中華民國,不信看地理第三册第一百五十頁「現在旅居海外的僑民人數多達二千八百餘萬,足跡遍天下,使中華民國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國』」。比起其他科目,地理課本的笑話可都是高級幽默,另一例如下:「中共開放若干地區供人觀光,但因缺乏旅遊設備和其他條件,所以不易發展。我國觀光事業唯一發達的地方,就是台灣地區,這裏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治安良好、設備充足、物價安定、行動自由,人民友善….這就是全球遊客所以雲集台灣的原因。」好一個「雲集台灣」!地理老師講到這一段時,臉上露出無辜表情說道:「這裏我不好意思講,你們自己欣賞吧!」
全八册一千一百九十六頁十六開本的巨大篇幅,重覆累贅的地方很多,以「人口」為主題之課文,就前後分佈於四册共十二課中,該講的為何不能一次講明白呢?如果没那麼多內容可用,為何不予以精簡合併呢?更且由於課本出於多人之手,各册間常發生牛頭不對馬嘴的毛病,第二册說孟買是印度第一大城,到了經濟地理下册卻變成了加爾各答,課本的編製為何不能嚴謹些呢?
不過,史地十六册中也有少數具可看性的。經濟地理課本為其中之一,極難得地,它把目前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呈現出來,在敎材大量美麗的垃圾謊言中,誠實的態度益值得肯定。而在世界文化史的字裏行間,看得出編者循循善誘的誠懇與苦心,他知道他面對的不是背書機器,而是許多渴望求知、年輕的心。
「烏珠穆沁旗達謨斯諾爾的烏鹽,蘇尼特旗蘇尼特鹽池的蘇鹽,阿拉善和碩特旗吉蘭泰鹽池的吉鹽,鄂爾多斯的鄂鹽。」我將很難忘記初次在課本上念到漠南四大鹽區的感受,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像一個身不由己的垃圾筒,被迫收集所有廢物,卻没有反抗的能力。自政府開放與大陸交流後,本國地理的神話一一被拆穿,編譯館不得已在課本後加了幾頁不列入考試範圍的附錄,說明了大陸行政區的現狀之後,偏偏還加上一句「此種畫分,殊不合理,將待光復大陸後,予以調整。」真是高明!
地理課本上盡是遙遠的山脈、河流、城市、礦產,卻不曾讓我真實認識自己居往的土地,千百年前的歷史事件或許可以給後人敎訓,但課本上的人名、地名、帝王、年代卻没有給我啟發。可知名詞再多,都無關乎內容的價值;年代再繁,也無助於對時空的認知。史地是可以大幅精簡的,因為地理是用來敎一個概念,去認識真實的大千世界,而歷史是用來教一種態度,去面對真實的人生。
數學與英文,相較之下,就不用太過苛責了。背一頁三民主義花掉的時間,可用來唸一課地理、歷史或兩課國文,但都不如拿來記十五個英文,甚至算一題數學,而即使是什麼也不做,也比背那種書有益健康。
以上種種,就是我和同學以三年時間換來的經驗,雖然不甚愉快,也無可奈何,反正學生是政治經濟發燒社會裏的弱勢團體,没有人會為我們說話,我們自己既没力氣發出抗議,更没勇氣拒絶聯考!還好就這麼一次,所以才肯忍氣吞聲,假如生命是此一過程的不斷重覆,我們想必早已失去面對的勇氣。
恭喜自己,以及其他苦盡甘來的同學們。今後,我們將可安心忘掉別人硬塞給我們的一切,那些從前搞不清、以後也無須搞清的廢物。也希望那些將要走上聯考路的,勇敢堅持,必要時捍衛住自己為人的尊嚴,否則,我們將真正一無所有。
在填志願卡的前夕,想說的就是這些。只希望未來的音樂課本裏,別出現「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吾願足矣,真的。
後記:
文章本巳結束了,哪裏知道我們會在羅大佑演講的那個晚上遇見你。那天下午完稿後頓覺輕鬆,赴演講時順便把它帶去,讓兩位與我一同飽受課本摧殘的好友分享所謂「正義的怒吼」,正好被鄰座的你看見並借閱,你說你是一位校刊編輯,比我們小一屆,升高三,第三類組的。
演講結束後,我們走出,在門口你又問了我一些關於批判和理想主義等等的問題。在談話中了解到,高一成續相當不錯的你,高二選擇了校刊社,最近由於一場和學校之間因理念而起的風波,直接間接地,從下學期起,你將必須在補習班完成高三學業。看起來十分聰明卻徬徨的你,說話時望著低處,你說你已有厭世之念,彷彿希望我們為你解答些什麼。我們意識到,你未來一年的路,可能比我們已走過的更加艱辛,於是急著努力向你說明,路雖難走,但只有一年的時間,必須好好走完,否則,其他的路勢必更漫長、更崎嶇。
對於那些你所不能諒解的人,我早就不抱希望了,只是我仍無法相信你就這樣離開學校,你的學校就這樣讓你離開了!他們其中有些根本是不配談教育的,正如你說的,那是「反教育」。在真正的教育裏,没有一個人是應該被放棄的。但假如你因此而絕望,那是你的悲哀,那些人會感到內疚嗎?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我們不知道你的名字,與你道別之後,以後也許不會再見面,希望你已聽進我們的話,在這個環境裏,「好自為之」是我們真正能做的。
如果聯考曾給我的負擔,已是「我所不能承受之重」,那麼,這種教育給你的壓力,又該叫做什麼呢?
[原載自立副刊, 1990.8.9]
後後記:上了大學之後,由於不可思議的巧合,我竟然輾轉聯絡上那位被迫離校而令人掛念的男生。當時他已順利考上大學。他告訴我,文章見報當天,他在一家便利商店中,偶然讀到了我寫給他的後記。這段機緣,一直令我感動不已。
感謝我媽協助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