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委婉建議一位碩士班學生是否考慮改用中文寫論文,豈知得到的回應竟是:「我的中文比英文更差!」台灣各大學此刻正掀起英語授課風潮,但大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台灣的語文教育政策近年來有許多轉變,整體的大方向似乎是既要本土化又要國際化。鄉土語言教學已正式進入中小學課程,當局最近在外語政策方面更頻頻推出新招。從英文應否成為官方語言、英語教學向下延伸、鼓勵各大學(甚至高中)以英語授課,乃至引入千名外籍英語教師的構想,樣樣引發爭議。筆者於香港任教兩年餘,在上述每一項語文政策裏,都可以見到香港的影子。但是,香港真是值得台灣學習的範例嗎?
香港的語言環境,簡單地說就是:「兩文三語」。兩文指的是作為書面語的英文與中文,三語則是作為口語的英語、普通話和粵語。然而,今天的香港,除了廣東話依然強勢,英文程度空前低落,普通話也還不能運用自如,中文寫作則多夾雜外人難以了解的方言。如何成功駕馭兩文三語,成了香港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
英文和中文同是香港的官方語言,造就了一個人人都很容易接近英語的環境。香港從小一開始教英文,中小學以二至四萬多港幣的高薪聘請外籍老師從事英語教學,目標同樣是每校至少一位。然而,英文水平低落卻恰是香港目前最嚴重的語文困境。大學生英文能力欠佳,發音不準,文法更是不通,外來的教授無不感到驚訝。
一問之下才發現,學生們皆不知音標為何物,因為學校不教。還有人認為學生英文水平急速下降與九七年後施行的母語教學政策有關。更不可思議的是,香港有六千多位既不具語文學位又沒修教育學分的語文老師在中小學教書。我的學生主修大眾傳播,畢業後卻在中學教起英文,這在香港絲毫不足為奇。
為了亡羊補牢,港府前年為語文教師推出基準考試以及在職進修計畫,此措施居然引起強烈反彈,教師上街抗議,說這是對教師專業的一大侮辱。經過一陣討價還價,風波方才平息。2002年的考試結果公布,七百零八個應考英語寫作的教師和社會人士中﹐僅有二百零八人及格﹐比例不到三成。更荒謬的是,政府不敢公布現職教師通過考試的比例,學校也不公開教師的語文基準成績,駝鳥心態發揮到了極致,顯示香港的英語教育政策已到了進退失據的地步。教師素質不良,導致學生英文程度低落,這災難性的後果,不是一句人力短缺就可以搪塞過去的。
在採行雙語(或三語)政策的大學裏,最自然也最受歡迎的教學語言仍是粵語。但為了吸引國際交換學生和大陸學生,成為「國際一流大學」,校方想盡各種辦法增加英語授課的比例。但本地學生卻多不喜歡老師以英語授課,教授改起學生的英文作業也是頭痛欲裂,情況相當混亂。我曾委婉建議一位碩士班學生是否考慮改用中文寫論文,豈知得到的回應竟是:「我的中文比英文更差!」台灣各大學此刻正掀起英語授課風潮,但大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至於香港人對普通話的態度,在這幾年則有了明顯的轉變,從排斥轉為接受。聽說幾年前竟有中文系學生抱怨聽不懂大陸來的教授用普通話上課,但現在一般港人已了解到用普通話與大陸加強往來的必要性。台灣在這方面則佔有優勢,因為我們所受的中文教育可能是全世界最完整、也最具文化根基的。
台灣作為一個中文社會,有中文社會的優點與缺點,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不致在以改革為名的轉型過程中因為盲目而迷失方向。現在要作的,該是在保持學生既有中文程度的前提下,加強英文能力。
該怎麼作?官方語言不是答案,外籍教師也不是答案,大學英文授課和英語教育向下延伸可能都不是答案。教師素質的高低,以及教育政策的終極目標為何,可能才是最重要、最不能妥協的。教育實驗一旦失敗,整個社會都要付出沈重代價。台灣教育政策的制訂者,能不慎乎?
[原載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3.1.26]
wasser
為了一份報告,正在收集2003年的資料。絕大多數部落格都有文章可以參考,可是版主幾乎都停筆了。
真的很高興看到沒有荒廢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