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跟一位外系同事閒聊生活裏的怪人怪事,感想是:理論上,隨著年齡增長,大驚小怪的機會應該減少,但我們卻發現自己見識的奇人異事越來越多。
這幾年在不同的城市居住,為不同的機構工作,看不同的人在我面前搬演一套又一套極其不同的價值觀(通常是,但不限於,開會的時候)。
民主vs.效率;自由vs.秩序;個人vs.團體;多元vs.一致;原則vs.彈性;勤奮vs.熱情;理論vs.實務;學生至上vs.研究第一。
哪一樣不能說得頭頭是道?
剛開始只是默默地聽。有一天,我發現我居然全都可以接受。
問題來了。
我變成一個心胸開闊(open-minded)到不行的人,即使在陳水扁身上都還看得出一個優點(我不想寫在這裏,你們先猜,猜對我才說)。
中心思想不見了,萬事萬物再也沒有非這樣或那樣不可的道理。其實這也不錯,畢竟,從我們這個文化背景出來的人,最難擺脫的往往就是那套衡量別人也衡量自己的標準。
但我的生活卻因此變得異常複雜。
多年前,一本造成話題的有趣的書叫《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後來,香港人也跟著出版《愛恨香港的101個理由》。這個香港版比較複雜,不只因為它硬是比台北版多出一個理由,更因為直接交代了又愛又恨的情緒。
這兩個城市我相繼住過也接連逃走(我的理由也不少於100個)。現在,到這沙漠小城已兩年餘,仍然時不時拿何去何從的問題自娛/自虐。
一個人考慮搬家換工作,應該可以輕易列出各二十五個愛恨___(A城與B城、A職與B職)的理由,加起來就是一百個留下或離開的理由。
接下來是最難的部分,那就是問自己在這一百個理由中哪些非常重要哪些有點重要哪些不太重要哪些完全不重要。
最流行的公式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對於一向熱中比較分析的我,這不行。
學傳播的人大概會把這一百個理由變成五百條問題,然後作factor analysis。
經濟學家會說別忘了計算機會成本。(什麼是機會成本?)
至於心胸開闊到完全喪失了中心思想的我,該怎麼把這習題作下去呢?
前幾天在朋友家中驚喜發現一樣玩具,是小時候常拿在手上亂轉一通的魔術方塊。當年完全不知箇中訣竅的我,從沒能轉出六面顏色,但誰在乎呢?多年以後,(仍然不知訣竅的)我再次把玩花花綠綠的魔術方塊,轉啊轉的,彷彿就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nat
不就是餬口飯嗎?至於在哪裡餬,嗯,不都殊途同歸?
Katherine
實在是準準地說中我的心事。什麼都好,卻又都無法愛。
箱子
忽然想起我原本是個愛恨分明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