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古文物時發現 1990 年夏天這篇聯考一周年感言。
* * *
去年七月三日下午三點五十分,我走出位於台北工專的試場大門,來到人間。
* * *
事隔一年,我又想起了聯考。
斜躺在沙發裏觀賞《戲說乾隆》,廣告時間,螢光幕裏跳出個潘迎紫來,眼波流轉的她盈盈一笑:「考試快到了,親愛的考生們,別忘了再加把勁!」
陡然一驚,就這樣想起了聯考。
* * *
想起聯考,才驚覺自己居然快忘了聯考。現在如何也想不起去年的國文作文題目是什麼了。
才不過一年,原本魂牽夢縈的,竟然已拋諸腦後。
* * *
基本上,「聯考」這東西在大學裏不太是個話題。同學們談課業、談社團、談出路、談民主自由,但他們不談聯考。
當然,這是因為聯考在我們個人的生命中已成過去,誰願意讓自己停留在那段不甚愉快的經歷當中呢?
但在某種情況下大學生們會想起聯考。是那句代代相傳的名言:「好不容易寒窗苦讀才擠進聯考窄門,不玩夠本那怎麼行?」
聯考之所以不成話題,還因為它本身已經是個超級陳年話題了,既不聳動也不招搖。無怪乎校園裏雖然有這麼多改革派精英份子,它卻無法得到真正的關注。
而另一個讓大學生不談聯考的理由可能是更潛藏的:因為所有的大學生都是聯考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
於是,曾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使命,就這樣輕易遺忘了。
* * *
檢討起來,聯考提供了巨大的學習動力,讓我培養出專注力和競爭心,我學會戰戰兢兢、夙夜匪懈、細心謹慎、服從紀律。
更重要的是,聯考給了我進大學的資格。
透過這台標榜公平的大機器,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權,幸運成為一個七月三日誕生的人。
但在聯考這場大遊戲裏,金榜題名也好、名落孫山也罷,仔細想想我們為它付出的一切:時間、金錢、精力、自由、創意、想像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人性的尊嚴。
其實我們都是輸家(除非你是補習班)。
而這件事如此真實地存在,存在於每年十二萬無法重來的年輕生命中。
* * *
最近晚間電視新聞的收視率或已大幅上揚,因為「考前衝刺總復習」的單元又出籠了。
然後會不斷聽到「平常心」三個字從一堆教育專家嘴裏順口溜出。
考試結束之後,評論則改以「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始,以「勝不驕、敗不餒」作終。
* * *
高三時,我曾坐在教室裏幻想,幻想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到中正紀念堂抗議這不人道的聯考制度,然後我就得救了。
現在看來,這種幻想其實根植於我對聯考本質的不了解。
考前,學生背書都來不及了,哪有精力發不平之鳴。
考後,狂歡者有之,休養者有之,出國雲遊者有之,還有人得「文字厭食症」呢。所以聯考是有史以來唯一不用檢討的考試,因為分數夠就行了。所以沒人要求聯招會公布非選擇題的答案,所以去年那題十分的「試申論三民主義如何掌握歷史之舵」,我至今不解為何我只得了二點五分。
聯考本身不太具備被顛覆的條件,它太安定了。
* * *
與聯考相知至今,最大的感想是:聯考如此堅固,以致於無論對它作出任何批判,都只增加了自己的無力感。
它是面放大鏡,把教育體制的種種問題清楚呈現出來。儘管許多人是視而不見的。
當然,我也不排除未來出現轉機的可能性,但那必須是在很多人已從聯考全身而退仍願對制度本身作認真的反省與思考之後。
* * *
七月三日到了,或許再看一次曾讓我們淚流滿面的電影《春風化雨》,溫習那段無能為力的歲月,在聯考隨風而去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