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動作超慢(用我爸的話說就是「趕不上趟」),但有兩件事我是真的走在時代前端:一是看報,二是上網。
據說本人還沒上小學就能讀報。在報紙還相當受人尊敬的年代,這則鄉野傳奇讓我以「文藝兒童」自許。天天看報不說,四五年級時模仿大人口氣寫讀者投書到晚報,還賺過幾次稿費。屈指一算,報齡於今近四十載(天哪)。
至於上網,十歲時熱心的小學老師免費教我電腦(那是 Apple II 的時代),大學時參加充滿理工科男生(一點都不酷)的計算機研究社,後來在對的時候(1994)出現在對的地方(Stanford)遇見了對的人(新浪創始人),此君在我的 486 電腦上裝好 Netscape 1.2,開啟了我轉眼也已超過二十年的網路人生。
但或許最美好的時期總在最初。
報紙的黃金年代已成過去。
至於網路,則從最初的理想烏托邦,經歷大眾化、商業化、庸俗化,眼看已演變成現代生活的必要之惡。
以上兩者的結合更是災難。二十年過去,美國的報紙網站即將走投無路,台灣各大新聞網不是內容不堪就是改版失敗。
誰知就在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不想改作業的我上了 New York Times 中文網,一則不起眼的報導,開始了一個意想不到的 paper trail。
一個關於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失敗的視頻,下面兩行小字「脱离了大地执拗的束缚飞上天际,亲近上帝慈爱的面容」大大引起我的注意。
1986 年 1 月 28 日,太空梭在佛羅里達上空瞬間化成濃煙碎片,竄成幾條拋物線,劃過原本完美無瑕的藍天──報上那張巨幅照片令人震動不已。
印象更深的是新聞標題的文字之美:「掙脫地球的桎梏,觸摸上帝的面頰」。十五歲的我把那則報導剪下,與副刊的文藝作品一起,收進牛皮紙袋珍藏。
記憶年久失修,原文也可能是「拋開地球的羈絆,觸摸上帝的面頰」。但無論如何,它絕對不是「脱离了大地执拗的束缚飞上天际,亲近上帝慈爱的面容」(不比較還不相信紐時的翻譯粗糙若此)!
經過幾十年,現在才發現這扣人心弦的標題是譯文。驚喜交加的我衝向 New York Times 英文網,原文到底是什麼?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有點陌生,但很感動──好像努力學了一輩子英文只為今天讀懂它。
看來是句引言。出處是哪?繼續追查。
維基百科顯示:原文是一首詩(難怪這麼美),詩名是 High Flight(高飛──這程度夠當紐時翻譯了)。詩人的名字(John Gillespie Magee, Jr. , 暫譯為約翰・馬基)我沒聽過,是二戰期間在加拿大空軍服役的飛官 。
所以,詩的內容並非憑空想像的浪漫情懷,而是飛行員駕駛戰機直上青天的親身體驗。
再讀下去,一連串的驚嘆號:
詩人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英國人,1922 年生於上海。他在英國讀中學時就喜歡寫詩。二戰爆發,獲得耶魯大學錄取通知的他選擇加入空軍。1941 年死於英國上空的撞機事故,意外發生時,他才十九歲。
全詩是這樣的:
Oh! I have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And danced the skies on laughter-silvered wings;
Sunward I’ve climbed, and joined the tumbling mirth
of sun-split clouds, — and done a hundred things
You have not dreamed of — wheeled and soared and swung
High in the sunlit silence. Hov’ring there,
I’ve chased the shouting wind along, and flung
My eager craft through footless halls of air….Up, up the long, delirious, burning blue
I’ve topped the wind-swept heights with easy grace.
Where never lark, or even eagle flew —
And, while with silent, lifting mind I’ve trod
The high untrespassed sanctity of space,
– Put out my hand, and touched the face of God.
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在飛行員的墓碑上,為他短暫的人生作了浪漫的註解。
此詩後來在軍人公墓、戰爭博物館、以及各種紀念儀式中被引用、朗誦。它成了加拿大和英國空軍的隊詩,也被收錄在加拿大的中學課本裏。甚至譜成歌曲,在多部影視作品中出現。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後,雷根總統發表悼詞,動人的演說以此詩作結:
The crew of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honored us by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lived their liv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m, nor the last time we saw them, this morning, as they prepared for their journey and waved good-bye and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於是,便有了那新聞標題,便有那十五歲的台灣女生,在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與十九歲少年的英詩結下一段跨越時空的不解之緣。
這段因緣,卻一直要等到數位時代的某個無聊下午,才能夠這樣一層一層解開。
關於新聞、網路、與詩,這是我所能想像得到最神祕而美麗的交集。
箱子
寫到這裏我真的要向維基百科的無名作者與翻譯者致敬。並希望媒體記者與編譯發揮前輩們的敬業精神,拿出好的作品才能受人尊敬。
最近看到這篇文章,今日媒體的品質真是不堪聞問哪:
中文媒體不只是「製造業」,是真的在造業!從「佛像裡有木乃伊」看我們悲劇性的新聞品質
jessica
對於一生都在學習英文的人來說,你這句話形容的真好。
“有點陌生,但很感動──好像努力學了一輩子英文只為今天讀懂它。”
為了看動懂雷根的演講,我谷歌了下面這句話,確認自己沒有會錯意,而你的文章為我打開了一扇窗。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掙脫地球的桎梏,觸摸上帝的面頰」
好美的翻譯,謝謝分享~~
箱子
據剛出土的古文物顯示,當年那兩句詩翻譯為:「脫開地球的羈絆,觸摸上帝的面頰。」我的記憶力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