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2007 年。
這偉大的學校替我訂了一家倫敦市中心的旅館。
Check-in 之後第一件事先問房間如何上網(心知這學校一定不願付上網費,因此早作好自費的心理準備),答案是:房間不能上網。
不過,我偉大的電腦居然自行搜到無線網路,是此行第一件(應該也是最後一件,但非常重要的)免費的好事。
第二件事是向門房領鑰匙(非磁卡),小鑰匙連著一支長達三十公分的巨大不銹鋼釘,囑咐我出門前別忘把鑰匙交給櫃台(的確很難忘記這樣作)。
進到房間,超小的房間裏有一張小到不行的單人床(那尺寸只在香港見過還以為別的地方不可能有)。坐上去後彈簧清晰浮現(還好我輕,又不挑床)。
強烈暖氣迎面而來,快要熱昏。但牆上找不到暖氣開關(定溫裝置想都別想),古式暖氣機上一個小小的黑色把手是唯一長得像開關的裝置,但怕把它扳斷,只好改開窗戶讓冷風混進來以免自己暈過去。(後來問櫃台,小姐說開關的確是它,我才敢用全身力氣使之轉動。)
風塵僕僕的我必須洗把臉。這時發現洗手檯的冷熱水分從不同龍頭流出,要溫水只能用塞子把水存在盆中自行混合(就是小時候用的那種古式水龍頭啦)…. 事已至此,我的反應是,打開行李取出相機,把這房間的一景一物全部拍照存證。(沒想到接下來的三天我又冷又累又緊張,走在美美的倫敦街頭卻全無心思照相,這幾張破照片不幸成為此次倫敦行僅有的影像記錄。)
早餐,一進門就被莊嚴的氣氛嚇到(住過五星級飯店也不見此等陣仗),男女侍者排排站盯著你看,很容易消化不良(可惜食物質感與排場不搭)。
如我媽所料,房間裏果然沒有吹風機(卻有個古董燙褲機)。出門去借,房管部向我收取十鎊押金(即二十美金)。什麼高科技的吹風機?(見圖)。我忍住苦笑與白眼離開。
因為太好奇,我上網查詢這家旅館的房價,單人房一晚 £72 起。不知該說它貴還是便宜,只知我好想念美國的汽車旅館。
去年冬天來倫敦觀光的朋友特別叮嚀我帶一支「粗壯」的雨傘,因為她的傘被大雨打壞了。因為知道倫敦常下雨,又想起上次好不容易才買到傘結果三天就弄丟的悲劇,我打算聽話,但心想,有那麼嚴重嗎?臨到出門前發現香港黃色暴雨期間專用的長傘塞不進行李箱,只好改抓一支小雨傘出門。結果,倫敦那幾天下著印象中的綿綿細雨,雨勢不大,但在街上行走卻是舉步維艱,因為市中心間歇性吹起十級陣風,有幾次我感到整個人忽然被風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更眼睜睜看到走在我前面的歐巴桑整隻傘被風掀翻(像趙建銘的媽一樣)。這時,我深深感謝好友對我語重心長的愛護,也慶幸自己的小傘還算堅固耐用。
於是,我唯一買到的紀念品是無印良品的圍巾一條。(無印良品的價錢在倫敦顯得十分便宜呢。)
其實倫敦當然是個觀光大城。熱心友人在行前提供了 New York Times 的倫敦36小時觀光指南,其中一項就在旅館附近──晚上七點到滑鐵盧大橋上看泰晤士河的夜景。很慚愧的是,天人交戰了三天,我終究沒能說服自己在月黑風高的夜裏(下午四點十分天黑)勇敢走上那座可能很美的橋。
但有個獨家行程不可錯過──就是去中國城考察冷凍水餃一包是否仍然只有四枚(1998 年時親眼所見,後來這個故事被我以謎語形式傳誦多年而從未有人猜中正確數字)。
因為餃子是本人在海外多年來的主食,事關重大。(我可不想成為一位買不起冷凍水餃的名校教授。)
經過這麼多年,當地生活條件似乎大有改善,因為看到了一包四十個的水餃(想必是布萊爾的政績)。定睛一看,要價七鎊(14 美金)。親愛的朋友們,你能不說在美國買得到 2.99 元 30 個的「味全水餃王」是天大的幸福嗎?
這沒見過世面的觀光客,是不是該談談學術交流的心得呢?畢竟此行是去面試的。
我被要求在上午出現,作二十分鐘的 presentation,然後下午再出現一次,參加半小時的面試。那中間的四個半小時呢?我試探性詢問是否有活動安排,(美式面試通常長達三天,全程有人陪伴,到高級餐廳吃飯不必說,有的還帶你了解房地產市場。)答案是:建議您自個兒在校區(其實就是幾棟樓房)閒逛,以了解本校學生的生活。
不逛還好,一逛又嚇了一跳。在校內書店裏,我看到兩個學生坐在地上用筆記本(是真的 notebook,不是 notebook computer)努力抄寫書的內容。我的第一反應是,你們也太用功了吧。第二,這方法也太古意盎然了吧。第三,顯然書貴得買不起。第四,難道圖書館沒有這些書?(這是開學日,不是期末交報告日)。這不可思議的畫面,美國(或香港)學生若親眼得見,必定人人惜福用功,個個力爭上游。
那天老同學從劍橋進城來看我(我們的友誼歷久彌堅),順便去兩個圖書館借書印書。怪怪,多少年沒聽過跑城外的圖書館找書這件事啦?(網上可下載的電子期刊不用提,就算學校缺某本書,interlibrary loan 也會把書送來;如果只是一個章節,更是兩天內就會掃成電子檔免費 email 來了呀。)同學說,劍橋因經費拮据沒有加入 interlibrary loan 的系統,就連大家常用的 Lexis-Nexis 新聞資料庫都只訂了歐洲版(而非全球版)。我想起在香港負責替系上訂書時,一個系每年三百多萬台幣的買書預算常因為花不完而令人心急如焚。香港的殖民宗主國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至於我實在不想回憶的 interview 呢?雖然同學事前已經告知英國大學習慣把四個人安排在同一天面試(這倒是比最有效率的香港還要有效率太多),但我心裏仍不斷嘀咕:「這算什麼?在美國就算雇一名工友都比這慎重許多。」我到場時,看見上一位候選人正在門內賣力演出(那感覺真的很怪),台下只坐了兩位教授與七零八落的學生。
事前,該系祕書來信說,如果要用 Powerpoint,最好先燒在 CD 上,因為他們的電腦讀 USB 隨身碟發生過問題。我心想:什麼時代了還燒CD啊?但當然乖乖照作了。到了現場,系主任聽我說要用 Powerpoint,面露驚訝。我篤定地說,貴系祕書(此人竟不在場)說可以用,而且我已依照指示把檔案燒在 CD 上了。於是在學生幫助之下,手忙腳亂地開了講堂裏的電腦(他們一度找不到電源開關)。結果呢?那電腦裏雖有 Powerpoint 程式,卻硬是打不開我的檔案。我力持鎮定,表示我帶了自己的筆電(以及電源線變壓器和萬國轉換插頭,揹來揹去你知道有多重嗎?這下果真派上用場了。)只見系主任冷冷地說:「你有連接電腦和投影機的那條線嗎?」我輸了。下一位候選人已在外面等候,而我浪費了她十分鐘的寶貴時間。
檔案怎麼可能打不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他們 Powerpoint 的版本太舊(問題是,我的一點也不新── 2002 的版本──現在是 2007 年耶。)其實我也準備了透明膠片,但不小心留在旅館裏了,因為作夢也想不到檔案作了 USB 版、CD 版,還有 Notebook 版,最後居然什麼也放不出來。
面試結束之後,我決定忘掉一切,恢復觀光客身份上劇院欣賞 Blue Man Group 的演出(我知道這是來自美國的show,但誰還有心情管這麼多啊)。此劇幽默中有哲理,聲光視覺效果更到了令人感動的地步。是的,我在倫敦最輕鬆愉快的夜晚是在一場 American show 中度過的。
看完戲後搭地鐵回到旅館,發現不少人等在出口向乘客討票。我一時沒會意過來,後來想通:他們應該是想要別人用剩的 daily pass 以省下回家的票錢,因為最便宜的單程車資要三英鎊(兩百台幣)。想起曾聽說在倫敦中國餐館打工一小時的工資剛好夠付地鐵車資,我忽然明白所謂的「美國夢」高明在哪裏了。
回到沙漠之後整整兩星期的時間裏,「人在福中不知福」這句話無時或忘。(但後來還是忘了。)
結論:愛美國的一百零一種方法──去英國。
箱子
去過不少地方,卻沒有一個地方像英國一樣讓我留下如此鮮明的回憶,更讓我如此清楚地看見自己。
也算是一種不虛此行吧。
Y. J.
書寫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唉,對不起,我可能有職業病),尤其對於從小在禮義廉恥教育灌輸長大,會忘記如何好好生氣的人。
你的不舒服是很有道理的,有任何事,不要忘記我們這群好友會是你的後援會的:)
箱子
Y. J. 同學:
好感人哦,謝謝謝謝。
這好像是第一次有人說我的不舒服很有道理(而且還是一位專業人士)。
關於生氣,下一篇七情鬱結系列敬請期待。
becco
我喜歡這篇,在美國住一陣子之後,會誤以為生活很容易,殊不知美國是一個以鄰為壑的國家,資源才那麼唾手可得。
但或許也就是這樣,美國腦滿腸肥的人看來才會那麼多吧,資源豐富但沒有營養,很容易就吃得飽飽的,不需要困知勉行帶來的智慧呀。
我比較意外的是連偉大的劍橋大學和您面試的這所超級名校都這麼「清貧」,在美國稍微正常的州立大學,恐怕都要比這個有貴族傳統的老牌帝國「奢華」吧。
eviany
微軟曾經幹過一件事,就是在 Office 97 推出的時候,為了「刺激買氣」所以 office 95 會無法打開 office 97 的程式,後來拖拉司的關係,他推出了修補程式,我想,你大概就是遇到了傳說中的 office 95 了吧(想也知道他們怎麼可能去修補)!呵呵。
老實說,office 95 的功能與最近推出的 office 2007 相比,實在沒有差多少。
哦,對了,如果你的 office 沒有使用修補程式的話,以後也不能打開 office 2007 的檔案。微軟可能很喜歡 7 這個數字吧。哈哈!
這告訴我們以後不但要自己帶線,也要自己帶修補程式去幫他們灌。挖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箱子
英國和香港似乎共有一種讓我很反感的東西,我不太會形容--兩者都是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但又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不平等,而是一種對弱者的苛刻與欠缺同情。(而強者其實也並不真的很了不起。)
在香港的校園裏,殖民時期留下來的高級教員宿舍大樓裏多有兩部電梯,一部主子專用,一部傭人專用,而且兩者王不見王,一在前門一在後門。有個老美訪問學者在裏頭住了好幾個月還沒發現後門還有一部電梯,炫吧。
這在美國簡直是不可想像的念頭。
另外,同學的英國學生簽證快到期了,續簽費用:三萬台幣。這不是故意欺負外國學生是什麼?
箱子
自己帶修補程式去幫他們灌。主意不錯耶,如果我會用他們的鍵盤的話。
請問你們阿姆斯特丹的鍵盤長得跟別人一樣嗎?
400
你说“灾难报告”,起初吓了一跳,仔细看完全文发现真的是一点也不夸张。。。完全颠覆我对英国的想象。
我有一弟弟,在英国念了7年书,每逢放假哪怕只有1,2个礼拜也会不怕麻烦不远万里飞回家,我一直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看来也是可以理解了。。。
箱子
真是個可憐的弟弟,你這姐姐也太不關心人家了吧。
eviany
不一樣,$ 這個符號改成這個 € 符號。然後多了á 、ü,這種符號。鍵盤配置稍微不一樣,enter 鍵很小。
不過學校給學生用的鍵盤都是美式標準鍵盤。有些研究室用的是歐式鍵盤,像我們老師就常常糾正我的德文拼音,我在學校寫東西因為不知道怎麼在 Windows 上頭改建盤配置(學校好像不准改),所以用 ue 取代 ü。我們老師就會把他改回來,ñ 這種音我更是打不出來,用 word 的符號表找有一點辛苦,哎,殊不知非歐陸國際學生的麻煩。
不過我後來都把 Mac 帶去學校,在上頭寫論文就沒差了。
eviany
聽你提到的貴族氛圍,總覺得不可思議。我從一堂客開始,就沒有叫過 Sir, Mr. Mrs. Miss 等稱謂了,大家都名字來名字去的。
我在 La Parroquia 做調查的時候,第一個星期跟我論文老師艾力克一起住,第一天的晚餐是我煮,大家吃完以後,艾力克說他沒有煮,所以他洗碗,於是就去洗了。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妙。
在野外的時候,看到懸崖(坡度約60度),他也是第一個跳下去。
你說的這種氛圍,我真的很難想像(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沒錯吧?)。
becco
我覺得這東西和幾世紀未必有關,英國日本那些先進國家不也還有皇室嗎?老百姓還是很快樂。 我聽說荷蘭還是丹麥的女王很親民愛民,但這些彼此大概還是互不相擾。
就算是在美國,貴族還是有的,只是流動性有差別而已(Paris Hilton也算是吧),我相信這永遠不會消失,哪怕是在共產國家。至少我知道在東岸的老學校還是很明顯,我們同學(無論是美國人還是國際學生)間私下直呼老師的名字,但面對他們時還是沒幾個敢直稱first name(事實上我還沒聽過),好歹也要加個Dr. xxx,至於在西岸或中西部怎樣我就不知道了。
eviany
貴族氛圍(這雖然是我自己取的名字但內容可詳見留言編號 6)跟貴族(或是王室),還有箱子要寫的反感的事,好像是兩回事。
becco
我這裡是泛指有形無形的階級差異
箱子
階級差異到處都有。有錢人住豪宅開積架戴 Tiffany 鑽表都不難理解,但設賤民專用電梯以彰顯自身高貴未免變態了點。如果再深入說,領納稅人薪水的大學教授的住所出現這種設施更是不應該。
箱子
中國時報 2007.05.22
歐洲大學不提升 將被中印取代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歐盟教育委員菲格爾發出警訊,歐洲的大學再不加緊提升素質,未來十年內極有可能被大陸、印度的大學趕上。一旦如此,將會影響到歐洲的教育及產業。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是全球第二大的留學生目的地,僅次於美國。歐洲所有大學中,僅英國的劍橋、牛津兩所大學同時入選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排行和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行前十名。歐洲有兩百所大學進入前五百大,美國卻有三十七所在排名前五十當中。
菲格爾指出,從上海交大的排行可以觀察到,以數量和潛力來看,歐洲的大學實力最為堅強;但是,品質和吸引力則落居第二。而印度的科技實力全球排名第三,大陸也決定在二○一五年之前培養出世界頂級名校。
報導說,歐洲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一.一%,美國則為二.七%。大陸目前雖僅○.三七%,但未來幾年將提高到四%。菲格爾認為,目前歐洲高等教育的頂級地位面臨立即的危險,未來可能像現在輸給美國一樣的輸給東南亞,尤其是在科技領域。
從事高科技軟體系統的英國邏輯家先傑(LogicaCMG)公司在全球有四萬名員工,其中二千五百人在印度。該公司首席執行長瑞德指出,英國無法在人數上與大陸、印度競爭。他表示,企業如果在自己國家招募不到足夠的高素質大學畢業生,就必須重新尋找新的投資地點。
報導說,歐洲不僅無法養成足夠的工程師、數學和科技大學畢業生,連創新能力也相對落後。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52200087,00.html
becco
我希望他們多培養一些好廚師,輸出到美國來
還是多開廚藝學校啦
箱子
這真是一個洞見!
eviany
呵呵呵,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eviany
我突然想到一件事,為什麼這些所謂「已開發國家」,常常都在擔心自己當不了「世界之王」呢?
呵呵。讓我們樂觀的看這整個世界的進步吧。
箱子
這則新聞也很有趣。一方面說明了英國名校似乎真的很缺錢,另一方面顯示歐洲大學與中國(賭客)已建立了某種關聯。
牛津收澳門賭王1.6億 挨轟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2007.05.27 02:44 am
倫敦泰晤士報廿六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最近同意接受「澳門賭王」何鴻燊兩百五十萬英鎊(約台幣一億六千五百萬元)的捐款,捐款數額在牛津歷來公開的私人捐款中名列前茅。
八十五歲的何鴻燊這筆捐款,將用於提升牛津大學潘布洛克學院中國歷史研究與教學的水準。然而,牛津校內已經出現反對的聲音。牛津大學學生會倫理主任鮑爾曼說:「拿人家開賭場賺的錢來付學費實在荒謬。」
牛津大學表示,這筆捐款經過「捐贈評估接受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委員會成員都是可受公評的重要人士,校方會拿這筆錢設立新的講座與獎學金,也會用來支付各項中國研究計畫的費用。
何鴻燊的發言人說,何鴻燊希望加強英國與中國的學術交流。
【2007/05/27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WORLD/WOR4/3862648.shtml
becco
說真的,拿賭場捐的錢雖然有點爭議,相較之下,給我的感覺似乎仍好過美國大校從投資那些有種族屠殺的極權國家所賺來的錢好一些些。
尷尬的是,我們是間接受益者
eviany
我覺得,拿你的錢來教訓(教導?教育?教化?)你,這一點聽起來蠻酷的。
好比說收下錢的那年,可以辦個北美反種族主義座談會、北美種族平權促進研討會、南宮博士與原子光研究所之發展之類的,呵呵,然後會中大聲譴責那些極權國家。
或是弄一個十賭九輸的宣導,弄一些賭、酒、毒不分的超衛道研討會,呼籲大家重視青少年犯罪的問題。呵呵。
箱子
其實賽馬會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資助機構,而且在很多學校裏(包括香港科技大學)都有以賽馬會命名的大樓呢。
原來香港有很多地方比英國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