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馬世芳的羅大佑教室
以教學為業的我,早年曾幻想講一堂「羅大佑研究」的課,但我怕自己還沒把學術變有趣,先把羅大佑變無聊了。後來本人流落異鄉,不作此迷夢久矣。
2009 路經台北城,偶遇高手以「上課」的形式探討羅大佑,滿心好奇的我不懷好意,潛入講堂,伺機踢館…
[繼續閱讀…]
以教學為業的我,早年曾幻想講一堂「羅大佑研究」的課,但我怕自己還沒把學術變有趣,先把羅大佑變無聊了。後來本人流落異鄉,不作此迷夢久矣。
2009 路經台北城,偶遇高手以「上課」的形式探討羅大佑,滿心好奇的我不懷好意,潛入講堂,伺機踢館…
[繼續閱讀…]
最近我媽日日收看光陰的故事這齣連續劇,邊際效應便是,我天天聽到光陰的故事這首主題曲。
臨時決定提早回台,好不容易敲定的機票連環改期並付出慘重代價,這一切其實只為了趕上周華健的演唱會(雖然我好像從未親口承認我是他的歌迷)。
小巨蛋的票價已是不合理地貴,但我還是執意拉一個十五歲的國三生同行(誰都知道此舉十分不討喜──別說十五歲了,就算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也不大懂得欣賞周華健吧)。
一連串的非理性行為,不足為外人道。總之,我和一群朋友到了巨蛋。
傳播研究中有個很有名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幾十年來重覆問著同一問題:
人們為了滿足什麼需求而看電視、看報紙、聽音樂、上網、用 MSN、打電動、寫部落格、用 Facebook 或 MySpace 等等等?
一向覺得這理論不甚高明。